鞭炮

2023-08-07

古人為什麼要爆竹呢?是不是和我們今天一樣,為了過年的吉祥喜慶,或者說僅僅是為了滿足小孩子玩樂的需要?當然不是!原來,上古先民們爆竹有著重大的實用目的,是為了驚憚和驅逐惡鬼,即所謂驅邪,據說為了嚇唬一種被稱為「山臊」的惡鬼。山臊又作山魈、山簫等,即俗語所說的山鬼。人嘗以竹著火中爆,而山臊皆驚憚。犯之令人寒熱。此雖人行而變化,然亦鬼魅之類,今所在山中皆有之。在中國古人的觀念裡,人身上所發生的大多不可預見的禍患都是由鬼魅帶來的。鬼魅之類大都在夜間出沒,無影無形。它們既怕光,也怕響聲。夜裡爆竹正好滿足了用光和聲響驅鬼的要求。 

由爆竹到今天燃放鞭炮,與火藥的發明有關。相傳,唐初,一些地方天災連年,瘟疫四起,死人不斷,人們卻找不到救治的辦法。當時有個叫李田的人,想出了一個辦法。他在小竹筒內裝上火硝,引燃爆炸之後,以它產生的硝煙來驅逐山嵐瘴氣,居然減少了疫病流行。這便是最早裝硝爆竹的雛形。後來,受這一發明的啟發,人們把硝石、硫黃和木炭混合起來製作爆竹。這樣製作出來的爆竹爆炸的威力自然大多了,驅起來就更不在話下。人們從中得到的震驚快感和樂趣也更多了。再後來,人們又用紙造的筒子代替了竹子,並用麻基把炮子編成串,所以稱「編炮」。又因為其響聲清脆如鞭響,就叫「鞭炮」了。

大約自宋朝開始,人們對爆竹又加以改造,發明煙花。煙花又名焰火或禮花,由引信、發射藥和炮藥三部分組成。引信是導火線;發射藥點燃後,便把炮藥射向空中,炮藥在空中燃燒爆炸,混雜在砲藥中的鹽類,在高溫下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,便產生各種美麗的火花。這些金屬鹽類統稱染色劑。不同的鹽類可以產生不同的顏色,鉀鹽為紫色;鈉鹽為黃色;鍶鹽、鋇鹽、銅鹽各呈紅、綠、藍色;鎂、鋁等金屬粉末燃燒時則發出熒光;其中不能燃燒的物質便產生煙霧。人們掌握了這些科學原理以後,便能生產出品種繁多的煙花,將節日的夜空裝扮得絢麗多彩此落彼起,那五彩繽紛閃亮的火花,劃破夜的寧靜,為人們歡度佳節增添了許多樂趣。

薪傳學社提供一系列中國文化及國家安全教育到校活動,包括文化工作坊、攤位遊戲、國粹表演、專題講座等,積極支援中學、小學、幼稚園、特殊學校舉辦中華文化日、中國文化週、課後興趣班,以至非華語學生支援、家長國安講座、教師發展日、外出文化考察等。迄今合作學校與機構逾 200 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