撥浪鼓

2023-08-08

撥浪鼓最早在戰國時期出現,不過那時它不是玩具,而是一種樂器,叫「鞀」。它靠搖動時雙耳自擊發聲。由於它的節奏輕重、音律高低、聲音大小都不能控制,因此不能完成複雜的演奏任務,只能做一些簡單的配樂工作。

宋朝時撥浪鼓已經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玩具。在南宋李嵩的《貨郎圖》中,我們可以看到畫中的撥浪鼓造型各異。有的撥浪鼓鼓柄做成葫蘆形,鼓形像一個罐子,雙耳是類似皮條的東西,看起來很考究;也有的撥浪鼓是四層的,由四個由小漸大的小鼓壘疊在一起,相間轉向九十度。每個各有彈丸做的小耳。這種大型的撥浪鼓是貨郎用的。根據此圖,現代人復制了這種撥浪鼓,搖起來聲音高低錯落,叮咚悅耳。連貨郎的撥浪鼓都這麼有趣,可見那時候這種賣撥浪鼓的貨郎是多麼受孩子們的歡迎。

撥浪鼓的鼓面材料一般以牛皮、羊皮最為常見,也有蛇皮、油紙做鼓面的。後者因為不耐用,一般不能被人們接受。撥浪鼓的鼓身多是木質的,因為木頭比較輕,而且不容易被摔壞,拿著也輕便,比較適合孩子玩。鼓耳最常見的是玻璃珠子,其次也有用苡米、酸棗核等材料的。撥浪鼓雖然很小,但是做起來比較費工夫。

撥浪鼓的價錢不貴,但在省吃儉用的窮人家,尤其是子女多的家庭,是捨不得花錢買的。不過他們可以自己動手做另一種形式的「撥浪鼓」。一段圓柱形的木頭,兩頭用刀削,把木頭掏空,裡面裝上些玉米粒(注意不能裝滿,一般只裝總體積的一小半),頂端用木板封死,下面安裝一個木棒做把手。這樣的「撥浪鼓」搖起來,裡面的玉米粒嘩啦啦地響,也很好玩。有心靈手巧的人還在撥浪鼓的外面用顏料塗一些圖案,這樣的「撥浪鼓」既美觀,又耐用。得不到真正撥浪鼓的孩子玩這種撥浪鼓也同樣很開心。

撥浪鼓這種玩具之所以這麼受歡迎,主要是它把樂器的音響效果和玩具的外形效果集中在了一起。搖起撥浪鼓,鼓聲中總是透出歡快的味道來。搖著撥浪鼓,無憂無慮的童年就開始了。從現代育兒科學的角度看,玩撥浪鼓能增強孩子的反應力,鍛煉孩子的聽覺與抓握能力。

薪傳學社提供一系列中國文化及國家安全教育到校活動,包括文化工作坊、攤位遊戲、國粹表演、專題講座等,積極支援香港中學、小學、幼稚園、特殊學校舉辦中華文化日、中國文化週、課後興趣班,以至非華語學生支援、家長國安講座、教師發展日、外出文化考察等。迄今合作學校與機構逾 200 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