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箏

2023-08-07

風箏的起源,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。由於戰爭的需要,古人以鳥為形,以木為料,製成可在空中飛行的,「木鳶」。據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》記載:「墨子為木鳶,三年而成,一日而敗。」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傑出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墨家創始人,也是魯國人(一說宋國人),由此可推斷出風箏鼻祖「木鳶」發源地是山東一帶。

在唐代清明節,朝野盛行禁火、掃墓、踏青、盪鞦韆、蹴鞠、打馬球、插柳條等風俗。這一天,大人們都會懷著悲痛的心情悼念死者,兒童則不浪費大好的春光,他們把風箏放上天取樂,放紙鳶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。談到唐代的風箏,有必要提一下唐代詩人高驕的風箏詩:「夜靜弦聲響碧空,宮商信任往來風。依稀似曲方堪聽,被風吹別調中。」從這首詩來看,唐朝時期的風箏已經是名副其實的「風箏」了。因為那時的風箏已經有「弦聲」,風吹弦響,謂之風箏。

在民間延續著一個風俗,清明這一天,有的人把板子風箏放得高而遠,然後有意將風箏線割斷,讓風箏隨風而去,意思是把一年來積下的「鬱悶之氣」徹底放了出去,可在一年中不生病。

薪傳學社提供一系列中國文化及國家安全教育到校活動,包括文化工作坊、攤位遊戲、國粹表演、專題講座等,積極支援中學、小學、幼稚園、特殊學校舉辦中華文化日、中國文化週、課後興趣班,以至非華語學生支援、家長國安講座、教師發展日、外出文化考察等。迄今合作學校與機構逾 200 間。